首页 资讯 正文

这些年轻人去小镇当“戏漂”

体育正文 213 0

这些年轻人去小镇当“戏漂”

这些年轻人去小镇当“戏漂”

会昌(huìchāng)戏剧季003开幕大典现场。主办方供图 江西会昌(huìchāng)是诗礼传家的(de)文化老城,而“会昌戏剧小镇”是很年轻的,以此为名的存在时间才500多天。 但就在这500多天中,不少美妙已然发生。会昌戏剧季从001迈向003,来(lái)自全世界的艺术家带着戏剧作品(zuòpǐn)来这座小镇(xiǎozhèn),甚至驻地创排,当地观众能在这里见证一部戏的世界首演(shǒuyǎn)。五湖四海的艺术家和小镇居民在榕树下相聚,共创出有趣的作品。 还有一群怀揣梦想的年轻人,来到小镇成为“会漂(piāo)”。过去一年(yīnián),会昌戏剧小镇有了自己的剧团——会剧团。 会昌戏剧季003开幕大典上,会剧团的3名青年演员冯飞、赵越、刘雨欣(liúyǔxīn),用诗歌表达(biǎodá)对这座小镇的情感:“大幕就要拉开(lākāi),舞台融汇了(le)万千世界的喜怒哀乐,悲喜交集……站上舞台的四面八方,承接历史(lìshǐ)的花开花谢,随着这里的清风,踩着心灵的节奏,我们思想,我们记录,我们凝望,我们歌唱……” 世界因为(yīnwèi)戏剧(xìjù)看向小镇,而那些为了戏剧成为“会漂”的年轻人,为何而来? 从(cóng)繁华城市走向僻静小镇,戏剧带来最大吸引力 江西会昌是赖声川父亲的(de)故乡(gùxiāng)。2015年起,赖声川及其团队每年都会带着作品到会昌演出,之后以赖家老屋为起点(qǐdiǎn),重新规划老屋周边区域,建立了会昌戏剧小镇。 最近(zuìjìn),在会昌戏剧季003开幕当晚,赖家老屋(lǎowū)变身“剧场”,上演《贝克特在赖家老屋》。60多分钟、四出戏、五个场景……赖声川将塞缪尔·贝克特的短剧作品“搬”到祖宅中——观众(guānzhòng)随着引导者移动(yídòng)穿梭于老屋不同空间,沉浸式看戏。 会(huì)剧团的(de)00后(hòu)青年演员冯飞,是《贝克特在赖家老屋》开场第一出戏《来去》的演员。除此之外,她还会“极限”演绎《戏》《什么哪里》这两出戏的角色。 现在就读于四川(sìchuān)传媒学院表演学院的南京(nánjīng)姑娘冯飞,去年冬天在学校演完毕业大戏后,在手机上偶然刷到一篇推送:会昌(huìchāng)戏剧小镇的演员招募公告。 从最近的机场到会昌(huìchāng),开车要一个半(yīgèbàn)小时,路途遥远(lùtúyáoyuǎn)。但冯飞一踏入会昌戏剧小镇大门(dàmén),看到百年榕树、古朴建筑,疲惫劲儿一扫而空,兴致勃勃地逛了起来。“这里像世外桃源,青山绿水,格外安静,有一种吸引人的能量,会让我立即静下来,全身心体会小镇的氛围。” 在会剧团中(zhōng),29岁的(de)赵越是大家的“越哥”,也是少数有工作经验的成员。 赵越来自北京(běijīng),曾在国外学习戏剧,毕业后回国工作过一段时间,但工作内容与戏剧表演脱节。直到(zhídào)近两年,赵越才重新回归演员行业,曾在北京的剧场演出,参与(cānyù)过一些戏剧艺术节、青年导演扶持项目等(děng),但接戏状况不稳定。他还尝试过去沉浸式密室演出。 去年12月,赵越在网上看到会昌戏剧(xìjù)小镇的演员招募信息。尽管对会昌这个地名一无所知,但得知这是(zhèshì)赖声川导演团队的驻地项目后,赵越决定抓住机会,从北京千里迢迢来到江西(jiāngxī)小镇,参加面试。“这是赖声川的团队,太难得了,对我来说(láishuō)这个吸引力足够了。” “对于(duìyú)演员而言,要么图能演好作品,要么图有收入。我来到会昌、加入(jiārù)会剧团后,发现这两者可以兼得。”赵越表示,在这座小镇(xiǎozhèn)既能纯粹做(zuò)戏剧、参与赖声川的剧作,同时还能得到固定收入,这对演员而言是难得的机遇。 将新(xīn)的人生坐标写在戏剧小镇上,开场很“硬核” 今年年初,赵越和冯飞在会昌戏剧小镇经历了(le)两轮面试。第一轮面试是自备独白、展示才艺;第二轮则是现场随机搭档,即兴演绎赖声川(làishēngchuān)(làishēngchuān)戏剧作品的片段——赖声川本人亲自担任评委。 赵越和冯飞回忆,现场表演时,赖声川并非只看一遍(kànyībiàn)就下结论,还会让面试者换一个状态表演,“看看演员的(de)潜力”。 今年2月,赵越和冯飞接到录取邮件,正式(zhèngshì)成为“戏漂”,将新的(de)人生坐标写在这座古老又“年轻”的戏剧小镇上。 这些“戏漂”进入会剧团(jùtuán)的开场就很“硬核”。冯飞记得,他们来到剧团第一天,并没有想象中的仪式、互相认识新伙伴的“破冰”环节等,直接围读(wéidú)《圆环物语》剧本、分配角色(juésè),然后按照剧本走位。 从2月(yuè)来会昌至今,会剧团成员们学习、工作强度极高:首月排演《圆环物语》,紧接着投入《那一夜,我们脱口说相声》的排练,之后又挑战演绎将于会昌(yúhuìchāng)戏剧季003亮相(liàngxiàng)的贝克特短剧作品。 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,3个剧目穿插进行,团员们(men)每天(měitiān)行程满满当当。 赵越坦言,以前(yǐqián)看过赖声川的《宝岛一村》《幺幺洞捌》等,以为赖导排戏都走“温情路线”,结果(jiéguǒ)自己加入会剧团排演剧目时,发现赖导会广泛尝试各种风格。例如得知他要排演贝克特作品时,赵越非常(fēicháng)惊讶(jīngyà)、兴奋。 冯飞说,排演剧作时,赖声川并未过多分析剧本,而是让大家通过研读作者生平、反复揣摩文本,自主构建角色内核。当初刚拿到《圆环(yuánhuán)物语》剧本时,她还不能理解为何自己分到的(de)角色“有一种状况外的状态(zhuàngtài)”。但(dàn)在排练过程中,她逐渐摸索到这个角色言行的缘由。 《圆环物语》演出日,观众们(guānzhòngmen)陆续进场。看着台下一张张期待的面孔,台上的冯飞猛然产生“豁然开朗”的感受,彻底(chèdǐ)理解了这个角色、剧本要诠释的内容(nèiróng)。 在小镇过上“理想的生活”,与(yǔ)戏剧纯粹相伴 赵越在《贝克特在赖家老屋》的第二出戏《俄亥俄即兴(jíxìng)》亮相,他演绎“读者”,桌子对面是(shì)“听者”。 在这出戏中,两个老者坐在桌边,桌上放着一顶黑色礼帽。“剩下所能说的(de)不多。”读者(dúzhě)沉浸在自己的絮语中,在书上不断寻找着,读着。听者则是扶额侧(fúécè)听,紧皱眉头,不时敲击桌面,打断读者的讲述。 当整场戏临近尾声,观众以为落幕之际,赖声川又加了一幕“二刷”的(de)《俄亥俄即兴》,这时赵越和搭档角色对换(duìhuàn),他成为“听者”。 记者在现场看到,该演出空间的(de)墙上挂着一张张黑白老照片,古宅的砖瓦牌匾记录着这(zhè)百年来赖家的故事。于午夜时分上演的这部戏,屋内光线很昏暗,但也为表演者和观众带来了(le)独特的沉浸体验。 首演日傍晚,会昌下起大雨。雨水灌进赖家老屋的天井,意外成了这部(zhèbù)戏剧(xìjù)作品的背景音。 “雨水仿佛在诉说着什么。”赵越很享受老宅的表演环境(huánjìng),他坚信,是赖家老屋成就(chéngjiù)了这部戏。 赵越认为自己演绎的这两出戏(xì)就像《等待戈多》一般,“读者”和“听者”仿佛被困在时空的牢笼里:每天晚上都来这里(zhèlǐ),读一遍可能已经读过千百遍的书,然后继续(jìxù)被束缚在轮回的时间里。 “首演当晚(dàngwǎn),我坐在桌子旁备场,等观众进来。我忽然(hūrán)觉得墙上这些老照片里(lǐ)的人都在看着我,无言审视我,又好像在说:‘你也会过来,你也会加入我们。’当我感受到这句话时,我对这部戏萌生全新的认知(rènzhī)。”赵越说。 在小镇3个月以来,冯飞感受到(dào)了“很多能量”的存在。这些能量来自百年榕树,来自隽永(juànyǒng)山水,来自戏剧,来自每(měi)一个来看他们演戏的陌生人。 “大城市诱惑很多,而我在小镇能看到(kàndào)内心,感到真正的平静。原本我在大城市的生活每天(měitiān)仿佛没有变化,但在小镇平静下来(píngjìngxiàlái)后,我反而能收获不一样的东西。”冯飞说。 “负责人一开始就和我说,在会昌戏剧小镇,戏剧是‘常驻(chángzhù)’的状态,日常都有演出(yǎnchū)。”赵越说。 平时,会剧团(jùtuán)成员住在(zài)小镇的集体宿舍里。来之前原以为更习惯独居的赵越,后来非常享受大家住在一起的生活,相处很愉快(yúkuài)。他笑言,毕业多年,没想到在会昌又重回校园状态。 赵越爱上这里的(de)“纯粹感”:“起床就是排练、吃饭,上台演戏,不考虑其他的东西。这是一种很理想的生活状态(zhuàngtài)。” 目前,除了戏剧季举办的节点,会昌戏剧小镇(xiǎozhèn)日常观众还不算多。但(dàn)冯飞和赵越说,无论台下有多少观众,哪怕只有一个人,都丝毫不会影响会剧团成员(chéngyuán)的表演状态,时时刻刻要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,为这片天地送上(sòngshàng)最有诚意的演出。
这些年轻人去小镇当“戏漂”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